沪宁城际及京沪高铁沪宁段车站探究

沪宁城际及京沪高铁沪宁段车站探究

 本次的拍摄总结。

关于不同地点的详细拍摄情况可以单击超链接进入
南京篇镇江篇常州篇无锡篇苏州篇上海篇

  在确定拍摄计划到拍摄整理完成了花了很短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拍摄是赋予自我挑战的一种。这次实践活动最大的收获其实是亲身体验了相似的车站中蕴藏着的不同,即便是小的站点也会有不同的设计,避免了当年在台南高铁站和嘉义高铁站下车时的错愕情形,原因是这两个车站的设计是一模一样的。

  至于拍摄本身是则是锦上添花,若是直接利用网络街景进行截取似乎可以更快也更好地完成整理工作。这种贝歇夫妇式的拍摄手法其实是老式过时的、在学院派内部政治正确的一种。在当下,这种的所谓的观念艺术,类型学的研究,拓扑学的纪实文本的实践手法,再多的美誉加持也不能够摆脱这样的手法已足以完全打包收录入历史的包袱中永久地封存起来的事实现况。

  正如同相机按下快门捕捉到的永远是下一刻的影像那样,摄影是一门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的面向未来的学科。打开手机相册,相似的人物、地点已经由人工智能为我们自动归档,而影像资料借助网络上的城市街景、卫星拍摄结合人工智能的归档工具已经足以满足这样的社会学调查,摄影家其实不必要自我陶醉式地再饱含着十足的人文精神再去从不仅仅是贝歇夫妇式地以及其他政治正确的摄影实践。在大数据时代,由个人的摄影创作完成摄影文献功能的日子已经结束,摄影已经进入到摄影家应当参与管理归档标准制定的时代。很遗憾,我并没见到有哪一位摄影家有志于投身于新时代应有的摄影实践当中。

  在拍摄与整理的过程中,利用了很多网络现有的影像和文字资料。在提前确认拍摄地点情况时利用了百度地图的街景功能,在收集车站详细资料时参考了12306的官方网站以及维基百科的相关词条,在整理航拍照片时截取了Google Earth中的历史材料。在收集资料时,最惊叹的是从航拍资料显示一些车站在重新修整过程中实现的逆袭式的规模成长,而从文字数据中则发现了看似设计差异不大的小型车站在通过列车数量上竟然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实际拍摄过程中,由于使用了一支广角端为28毫米的镜头,以至于在站前广场狭小甚至没有的情况下就对拍摄带来了一些困扰,在拍摄上海站北广场、上海站南广场、上海西站、南翔北站、苏州园区站、丹阳站南广场、南京站北广场时均利用了手工移轴、后期进行透视合成的手法进行拍摄,最终选取了上海站北广场、上海西站、南翔北站及丹阳站南广场的合成影像,由于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手法进行拍摄实践,前期的一些操作不够严谨使得照片在合成后视角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上海站南广场和苏州园区则由于站前空间的更加有限,以至于素材无法应用于自动合成,上海站南广场采取了长焦拍摄来代替, 苏州园区站由于站前在修建地铁且有高架阻隔只能采用定点全景合成再进行透视修正以致画面的怪异感十分强烈,南京站北广场则由于合成后的图像比例与我本次设定的拍摄目标相差甚远也放弃了。上海虹桥站的标志并不在南北广场上方而是在铁轨上方与虹桥机场的标志方向一致,也对在地面拍摄车站正向视角的图片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最后,希望此次调研给诸位同仁能带来一些启发。

# 铁路

评论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