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区块链思维浅析摄影学科发展走向

由区块链思维浅析摄影学科发展走向

  在人工智能时代,摄影与摄影学科进入了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区块链技术与区块链思维是与人工智能协同的新兴产物,为许多新时代的新问题都提出了解决方案。通过区块链思维在摄影学科上的应用初步分析摄影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走向。点此下载PDF档

一、 摄影与区块链的现状

  摄影与其他传统艺术形式最明显的分野便是摄影的科学性,摄影术的诞生的标志便是以化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突破,摄影从诞生至今不断地经历着的视觉语言与观念的革新与近百年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是息息相关的。
  而区块链技术的诞生也是源自科技的进步,区块链是随着比特币等数字加密货币的日益普及而逐渐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区块链技术是下一代云计算的雏形, 有望像互联网一样彻底重塑人类社会活动形态, 并实现从目前的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的转变[1]。更重要的是,区块链技术的问世带来了区块链思维,区块链思维可以总结归纳为三个部分:分布式思维、编码化思维和共识性思维,本质是对信息获取、连结、归档方式的重构。区块链思维在许多学科的领域都受到了足够的重视并得到应用。
  受惠于科技带来的智能化,摄影迅速以其包容性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拥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匹敌的普及率,现况决定了区块链在摄影技术上的应用是容易的且在很多领域已经实现。随着摄影发展所带来图片量的指数级增长,图像在观念、归档、版权等问题上出现的混乱在区块链技术不断地深入应用下已经在逐步得到解决。摄影从技术层面是从未落后于时代潮流的。而在学院派的摄影学科研究方面,研究的方向和观念却逐渐与时代相悖,一个应该也自认为最具备先锋观念的学科,如今越发显示出其观念的滞后性,这恐怕就是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偏学术型领域的摄影学科不断有“关停”消息传出的根本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也曾强调文艺创作、学术创新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2]。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领域,与科技具备最紧密联系的摄影学科本应大放异彩,却沦落到脱离时代步伐以致学科独立性受到质疑的境地。摄影学科如何突破固有的局限性迎来新的发展动力?区块链思维的引入或许能使摄影学科转危为安。

二、 区块链思维在摄影学科的应用

(1) 分布式思维与摄影学科

  分布式思维是区块链思维的核心思维,本质是去中心化。无可置疑,我们早已进入了一个世俗化的社会。大众文化与现代传媒结合,产生了无所不在的流行文化与消费文化,并迅速膨胀成为强势文化,让精英文化的影响力日渐式微。[2]这种现象本质上是去中心化的表现。千百年来,不论是政府、商业、媒体、艺术等等都是以集权的中心化模式运转的,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社会形态已经不再适合中心化的模式。例如在中国经济的崛起过程中诞生了许多互联网巨擘,他们掌握着全体国民的各种信息资料,而这些资料如果一直以中心化的模式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一旦出现问题所需承受代价之巨是不言而喻的,这时候则需要分布式思维来去中心化,从区块链技术的层面来实现数字资产的个人化。
  于摄影学科而言,即便是在摄影已经完全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的今天还在以中心化的思维进行研究。摄影产生图像的载体:现代传媒是应用分布式思维最早的群体,甚至是早于区块链概念的提出,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及人们对传统媒体信任度的下降,各式各样的自媒体相继出现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广度是越来越大的,媒体结构的扁平化使得中心化的运作机制的媒体机构也一步步走向没落。
  摄影学科理论的中心化具体体现在议题的偏向性、观念的浪漫化,忽略摄影的广度而只追求深度。
学院派的教育体系对摄影题材选择的偏向性是一贯存在的,摄影的广度优势被一再抹杀。摄影为何能在人工智能时代依旧成为了深度学习的主要艺术作品来源?正是摄影的广度诞生大量的可用素材给予了机器学习足够的空间。作为学生在不经历各种题材的历练而直接被灌输某些具备偏向性的理论且直接进入批评环节是极为危险的,批判的前提是需要去大量地去实践去理解,不论对于人还是机器都是这样,否则理论知识只是空中楼阁。
  对摄影作品趣味性的一再强调也是摄影学科的误区。在阅读了大量照片之后,照片的画面对人脑刺激的阈值不断提高,对趣味性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而对于读者而言具备如此大信息量的照片阅读阅历是无法实现的,且理论无法改变绝大部分人对兴趣点高阈值下“阅读理解”式地看照片的方式并不会产生兴趣的这一现状,那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读者就应该提供不同需求的照片,而不是渐入小圈子里孤芳自赏的泥淖。
  企图用摄影来表达过于深度的东西也是理论给实践刻意营造的镜花水月,是话语权把持下营造读者与照片间的隔阂以试图证明自身独特性而沉溺于自我世界空间内的行为,在这样一个不断去中心化的时代里是过时的、不入流的且终将被淘汰的。一件摄影作品如果只有作者空间和批评家所想象出的空间而没有给观众足以自我发现的空间那就是没有意义的,无论批评家如何去天花乱坠地形容都是无济于事的。摄影从原理和机制上本就注定无法与其他传统艺术形式在深度上同台竞技。摄影人每一位都是独立的个体,尤其在国内批评家与某些摄影实践者处于一个暧昧不明的关系状态下,摄影实践者们更应该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方向。
  呼吁摄影学科研究引入分布式思维并不是完全否定中心化,学科研究需要中心化,需要对某个方向进行深入地探究,但是当整个学院派都在忽略摄影更本质更具备优势的广度而一味追求虚无缥缈的摄影学科本不擅长的深度时,先进行去中心化的改造再进行个体深入研究就会恰当很多了。

(2) 编码化思维与摄影学科

  编码化思维是对事物本质原理进行共性总结的思维模型。人工智能时代通过机器深度学习可以将事物原本由人力难以归纳总结出的共性加以提取,对摄影艺术风格进行机器学习已经是艺术创作越来越热门的项目。编码化思维也对摄影观念与拍摄手法的更迭提出了挑战,编码化后的信息归档模式,让一些摄影的传统手段变得过时。如今我们打开手机相册的智能助理,依据人物、地点、事物共性特征而分门别类生成的影集已经代替了一些利用摄影进行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手段。例如贝歇夫妇、艾可尔布姆式的重复影像,在大数据的分析下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在极短时间内从互联网上获取成千上万张这样的照片数据集,并进行编码化生成作品集,采集数据的方法方式、样本的多样性以及实际的应用价值远高于传统的调查方式。
  在中心化思想指导下的摄影学院派,摄影的技术隔离已经悄然形成,在不加区分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技巧分野的情况下,人为地忽视摄影技术发展导致了摄影技术的隔离,更可悲的是这种技术隔离不仅仅是向前的也是向后的:新世代的摄影研究者对传统的摄影技艺没有得到很好的掌握,甚至还形成了对新的摄影技术即便接触过都会由于文化的割裂会自动忽视的共性特征,更没有能力去理解新潮流、新文化以引领新思潮。人工智能时代,观念的深入探究一定是建立在对技术的深刻理解上的。正如同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所言:“没有技艺,灵感不过是风中摇曳的芦苇。”,摄影学科的太过于强调“灵感”导致了这些“灵感”往往都是浮于表面而非稳扎稳打,要让观念落地技艺一定不能落后于时代潮流,空有完美的“灵感”却创作不出有“灵性“的作品是当下摄影学科内部普遍存在的现象。
  放眼世界,艺术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已经是算不上多么先锋性的话题,艺术创作的编码化融合也早非陌生的话题。摄影学科的研究理应及时回归至科学性这一摄影本质特征,去以编码式的思维去思考和看待照相机捕捉到的事物才能在观念上具备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性空间。

(3) 共识性思维与摄影学科

  对编码化思维的毫不知情也反映了摄影学科在共识性上存在着问题,主要的反映在内部共识和外部共识的差异性上。
辛迪·雪曼常常被视作当代艺术中最重要的女性摄影师之一,在辛迪·雪曼的一系列照片中,她将自己视作主角并通过妆容、服饰、场景上的设计以营造出戏剧般的效果,毋庸置疑地,辛迪·雪曼成名于摄影,但她却更希望自己被称作是一个使用了摄影手段的艺术家而非摄影家。当今依旧有其他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将摄影视作偷懒的工具而转战摄影,也有越来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打着艺术家的幌子招摇过市。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会有“一个真正的摄影家不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艺术家,而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也不会承认自己是一个摄影家。”这样的论调。摄影科技与艺术的二元性必然会带来这样的差异化,但取得共识应该是我们努力应该去做的,在摄影学科内部都在争论不休的情况下,提供一个模糊空间以换取共识才是可行之道。
  在摄影学科在内部对一些摄影题材、摄影创作形式、摄影观念进行了多年的大力抨击,而在整个摄影生态圈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这不仅仅是在声音传递时出现了问题,还是在共识上出了问题。在信息传导效率如此之高的今天,还造成如此局面代表在学科内外是零共识的。正如一些中国摄影家几十年前希望通过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记录并努力在国际场合崭露头角以对抗外国势力对中国大量丑陋一面的报道,如今则演变为对大量祖国美好河山记录的抨击以期由摄影揭露社会阴暗的一面,文人士大夫的情结只是随着时代议题的转变而转变却未曾消逝过,学院学科对摄影所应该肩负责任的描绘依旧过于浪漫化。没有共识就没有推动改革的基础,学院派若是真心想要将理论发扬光大必须要先取得一定的共识,循序渐进式地推动变革力量的产生。

三、人工智能时代摄影学科发展走向

  人工智能时代下,摄影技术的继续蓬勃发展是毋庸置疑的,而摄影学科是要完全走向商业化或娱乐化还是是完全沦为艺术的辅助工具或是成为艺考生选择上的捷径?这些恐怕早已不是未来式而是进行式,这个时代是决定摄影学科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艺术与科学的二元性注定摄影的存在形式是多样化的,不过研究上不论是过于偏向于艺术还是科学导致的结果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摄影的工具性。过于强调科学的客观性,摄影便成了监视器、扫描仪般的记录手段;而过于强调艺术的主观性,摄影的存在也只是为了达到传播目的的工具,摄影和艺术的区隔反而会更明显,如果不是为了传播艺术家们或许更愿意将创意运用在一个更小的空间中。
  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结合为摄影学科也带来了无限的可能。现行学科体制下一直在试图建立专业与非专业的区隔。而摄影本身并无专业与非专业之分,只有看的角度的不同,用摄影做的事情不同。从人文的角度更偏向于去阅读照片去寻觅照片更深层的故事;从艺术的角度更偏向于从影像构成上的角度去理解;从科学的角度更偏向于对摄影工业提升上的思考;从商业的角度不断满足客人新的需求便可屹立不倒;从娱乐的角度摄影与相机就形同于钓鱼与钓竿只要带来愉悦感也没有任何问题……共识的缺失才让不同的摄影方向在网络、纸媒、奖项以及话语权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恶性竞争的关系。
  通过分布式的思维就形成一个和平共处的空间才能为摄影学科的重新繁荣奠定基础,也是人工智能时代摄影学科真正应该身为己任的。

结语

  对于摄影学科前途我是持悲观态度的,太多现有的观点已经掣肘了摄影研究者的思路。陈旧的观念只能使这门学科发展前途越来越暗淡无光,唯有思维的改变会带给人们发现、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区块链思维的引入以重塑摄影学科的思维模式是我作为一名摄影研究者看到摄影能够以一门独立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继续发展下去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袁勇, 王飞跃. 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自动化学报, 2016, 42(4): 481−4 94
[2]习近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J]. 求是, 2019 (8): 1-4.
[3]林路. 城乡之间的人文关怀与影像思考[N]. 中国摄影报,2019-01-22(003).

评论

Your browser is out-of-date!

Update your browser to view this website correctly. Update my browser now

×